【桥西文化名片】蛋壳上雕琢出奇妙的世界 ——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技艺传承人张晓贺
发表时间:2020-11-10 18:59:53来源:区委宣传部

家住桥西区的张晓贺是名厨师,雕刻手艺十分了得,用磨针在薄而脆的蛋壳上雕琢奇妙的世界。

鸡蛋壳厚度仅有0.2毫米至0.3毫米,本身为钙质,极易碎裂。“你不能不用力,又不能太用力。心要静,手要稳,拿捏好力道,很需要耐心。”张晓贺说。

“不管多累,总想练会儿,直到手腕子酸疼弯不了了才去睡觉。”他每天下班回来就练习,还买来素描书,自学绘画,在网上查资料、看视频,一点点地记录、琢磨。他甚至把家里的地下室改成工作间,里面尽是雕刻工具和成箱的蛋壳。

为在蛋壳上呈现尽量丰富的层次,除了镂空技巧,张晓贺还擅长使用图案凹进去的阴雕、凸出来的阳雕、拼接图形的拼雕、呈现透视效果的影雕等10余种技法。“先要对着光选蛋壳,挑选出一枚壳壁薄厚均匀的鸡蛋。然后挤出蛋液,再清洗蛋壳。光是这些前期工作,就得耗去半个月。”张晓贺说。

雕刻前,张晓贺会先在蛋壳上画出线稿。开始雕刻时,他先用白钢刻刀刻出雏形,为粗雕;再针对不同的纹样,用磨针等工具进行精雕。在张晓贺的工作台上,有一个存放磨针的小盒子,细数发现,仅用来处理细节的金刚磨针就有16种,每种还分为五六个不同大小的型号。“要雕刻镂空效果就必须使用D号针,根据镂空的大小,又要选择不同尺寸的D号针。”

“只要构思出一个作品,我就一定要做出来。”凭着这股倔劲儿,张晓贺总结出了在不同蛋壳上雕刻的技巧,小到鹌鹑蛋,大到鸵鸟蛋、鸸鹋蛋,都是他发挥技艺的舞台。

在创作的同时,张晓贺也倾力于蛋壳雕刻艺术的传播和传承。“我自学直播,工作闲暇时,就会在抖音、快手等平台向大家讲解蛋壳雕刻。”张晓贺自豪地说,现在,他已经积累了1万多粉丝。除了网络直播,他得空就往社区和学校跑,免费向居民和孩子们授课。

小蛋壳上既有大国历史,又有小家故事。今年春节期间,张晓贺在电视上看到新冠疫情发生后,医护人员不惧生死,勇敢逆行,深深打动了他。“虽然不能去一线,但我可以通过作品,为他们加油、打气!”他用两天时间就完成第一件抗疫题材的作品《武汉加油,中国加油》。《武汉必胜,一定赢》、《国士无双钟南山》、《河北逆行者》……一磨、一勾、一刻,他用一幅幅蛋雕作品助力抗击疫情。

“普通的蛋壳经过创作可以记录历史,成为有社会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品。”他说,“我会秉承匠人匠心精神,创作出更好的民间文艺精品回报社会,为家乡增光添彩。”

在张晓贺的努力下,蛋雕技艺已入选桥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他表示,“打铁还需自身硬。只有不断创新,才能有更好发展。我要走的路还很长,方寸蛋壳之间,还有万千世界等着我去探索。”


责任编辑:桥西文明办